在硅谷,我见过教育如何被算法改写

日期:2025-10-19 15:04:28 / 人气:8



课程即产品:教育被量化与标准化

27岁的李熙晨是硅谷的一名STEM课程设计师,她每季度要为中小学开发新的学习模块,工作流程精确,涵盖需求调研、教具测试、版本修订、师训设计等环节,成果需在团队内部试用、小规模运行,每个节点都要记录、度量和优化。教育在这里被做成产品,一堂课的诞生如同产品发布会,课程设计师是开发者,教师是用户,学生是样本,学习过程被讲求可追踪、可量化、可复盘,仿佛一款不断更新的应用程序。

她常根据教学需求选购国内外教具,喜欢混用材料让课堂保持不确定性,但这种灵活性在标准化流程中显得多余。她意识到自己构建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模型,学习是一种建构力而非记忆力。然而,硅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体验更多地用高效、可复制的逻辑替代,让她思考真正的学习应如“修伞”般,是全神贯注的当下,而非追求完美结果。

标准答案的崩塌:教育与社会的映照

李熙晨回忆起大学面试时关于“人应不应该上大学”的讨论,意识到教育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社会结构的映照。她出生在苏州,中学时喜欢给同学讲题,后以高考成绩申请香港大学历史系,读现代历史与经济双学位。在港大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讨论以“为什么”开头,她需阅读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史料,研究鸦片战争的多种叙述方式,这让她明白“标准答案”实质是开放性问题,学习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不断丢掉旧的答案。

但在硅谷设计课程时,系统要求她预设学习路径、设置唯一解、量化结果,这与她心底对教育的认知形成反差,她站在了系统的另一端,必须学会与系统共处。

教育的高门槛:从行业震荡到教学现场的领悟

李熙晨毕业后入职头部战略咨询公司,后因教育行业剧烈震荡,教育组被解散。之后她去研学机构带夏令营,这是她第一次真正面对学生。在夏令营中,她因效率考虑为进度滞后的小组分配任务,却伤害了一个女孩,女孩投诉后她意识到教育的关键不是纠正,而是让人感觉安全,教育的门槛在于能否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犯错。

她离开营地后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科技硕士,希望重新理解“学习”这件事,那次道歉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明白教育不是低门槛的热情,而是高门槛的专业。

人在场中央:教育科技的真正意义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Lab,李熙晨重新理解教育。实验室的授课教授是建构主义的旗帜人物,学习氛围有形、有温度、有声音。期中作业要求为十岁以下的孩子设计独一无二的教具,她和同学为喜欢Hello Kitty兔子Melody的女孩设计作品,孩子拿到作品时非常开心,这让她明白教育科技的意义不在算法和工具,而在于重新点燃孩子的创造力,让人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

她还去纽约社区创客空间做志愿教师,那里不用成套教具,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创造出新世界,她发现限制能激发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孩子相信自己能“造出点什么”。她重新整理对教育科技的理解,认为技术与工具只是退回到该退的位置,只要有人在场,教育就不会被替代。

算法的边界:教育不能被算法完全定义

硕士第二年,李熙晨在纽约公立学校任学生教师,负责五年级的媒体素养课,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学生分组拍纪录片、采访校长和教职工并在学校Film Festival上放映,她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是让孩子看到“自己能看见的世界”。

但现实中,班级管理过于强调控制,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呼吸感。她在中国乡村教育公益调研中,看到另一种课堂,没有屏幕和算法,老师带孩子用废旧材料创造,她记下“苔米精神”。回到城市后,她组建线上学习社群,连接中美两地教师与家庭交流案例、分享课程。

她不拒绝AI,但不再盲信,认为教育科技的危险不是“错误使用”,而是“太完美的使用”,当算法能预测学生每一步,学习就失去了偶然性,而偶然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她引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话,提醒教育者真正的学习需要模糊、情绪和人际连接,这些是算法无法训练出的能力。她常问听众“是学生在控制AI,还是AI在控制学生”,并知道自己要在被技术重塑的教育体系里为“人”留下空间,教育的意义是被人重新看见的过程,教育的未来在每一个愿意“看见”的教育者手中。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