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伤疤」到「绿色地标」:海州露天矿的重生
日期:2025-10-19 15:05:58 / 人气:3
阜新,这座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城市,如今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打破外界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刻板印象。作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通过20余年的探索,在生态修复、产业重构、文化复兴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样本。
### 一、从「城市伤疤」到「绿色地标」:海州露天矿的重生
海州露天矿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掌上明珠」,其开采历史贯穿整个20世纪,累计产煤2.44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然而,2005年闭坑后,这座长4公里、深350米的巨型矿坑陷入地质灾害频发、生态退化的困境。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如今的海州露天矿已实现「绿色蝶变」:
-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通过钻孔注二氧化碳灭火、削坡锚索等工程措施,累计治理面积达1.71平方公里,占矿坑总面积的26%。北帮边坡稳定性显著增强,曾经的「火焰山」高德矸石山变身休闲公园,周边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18.8%和18.4%。
- **文旅融合焕发新生**:矿坑被纳入矿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环坑路、观景台等设施完善,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海州露天矿历史博物馆重新开放,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5年9月升级后吸引大量研学团队。废弃矿坑还被改造成越野赛道,举办国际赛事,形成「工业遗址+体育旅游」新业态。
### 二、产业重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阜新以「绿色能源+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为核心,构建起多极驱动的产业体系:
- **新能源产业领跑东北**:依托全球风光资源「黄金带」优势,建成56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基地,2025年初至今发电76亿度,居全省第2位。三一重能、特变电工等头部企业在此布局,形成从风机核心部件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填补辽宁多项技术空白。正在建设的国电投风火储热融合基地项目,将进一步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打造「辽西智谷」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实现绿电就地转化。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通过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工程,玉米亩产突破2400斤,沙化耕地单产较非项目区翻一番。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彰武县五峰镇示范区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节水150立方米以上,化肥用量减少2-3公斤。阜新小米、花生等农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20%,圣大食品等企业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市场。
- **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崛起**:徐工无人清洁车、奥瑞思智能无人机等产品亮相2025辽洽会,展示阜新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复工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年转化低阶煤750万吨,产值超40亿元,推动「煤化工+新能源」耦合发展新模式。
### 三、文化复兴与城市活力再造
阜新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玉龙故乡」「篮球城」等城市IP,激活发展新动能:
- **文旅融合释放潜力**:查海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成为文化名片,瑞应寺、海棠山摩崖造像等历史遗迹吸引游客。2025年第九届篮球节暨四国男篮邀请赛成功举办,带动周边消费增长,「体育+旅游」模式初具规模。
- **人口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以来,阜新吸引外地户籍人口购房1.2万套,人口外流趋势得到遏制。随着产业升级和生态改善,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夜晚灯火璀璨,新华冷饮等老字号店铺人潮涌动,尽显烟火气。
### 四、对比与启示:阜新模式的独特价值
相较于玉门、冷湖等早期资源枯竭城市,阜新转型具有三大优势:
1. **政策支持系统化**:作为首个转型试点,阜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持、产业政策倾斜等持续资源投入,避免了「自生自灭」的困境。
2. **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并重**:通过「以存促增、以用促治」机制,利用矿网、地热等存量资源反哺治理,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3. **社会协同效应显著**:高校、科研机构(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深度参与技术创新,本地企业与央企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格局。
###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阜新仍需应对两大挑战:一是产业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储能、氢能等高端应用;二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需加强职业教育与人才引进政策。展望未来,阜新正以「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为指引,向「东北亚绿能中心」「现代农业硅谷」的目标稳步迈进。
阜新的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并非城市发展的「终点」,而是倒逼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的「起点」。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与多元发展,资源型城市完全能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为全球同类城市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 一、从「城市伤疤」到「绿色地标」:海州露天矿的重生
海州露天矿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掌上明珠」,其开采历史贯穿整个20世纪,累计产煤2.44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然而,2005年闭坑后,这座长4公里、深350米的巨型矿坑陷入地质灾害频发、生态退化的困境。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如今的海州露天矿已实现「绿色蝶变」:
-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通过钻孔注二氧化碳灭火、削坡锚索等工程措施,累计治理面积达1.71平方公里,占矿坑总面积的26%。北帮边坡稳定性显著增强,曾经的「火焰山」高德矸石山变身休闲公园,周边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18.8%和18.4%。
- **文旅融合焕发新生**:矿坑被纳入矿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环坑路、观景台等设施完善,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海州露天矿历史博物馆重新开放,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5年9月升级后吸引大量研学团队。废弃矿坑还被改造成越野赛道,举办国际赛事,形成「工业遗址+体育旅游」新业态。
### 二、产业重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阜新以「绿色能源+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为核心,构建起多极驱动的产业体系:
- **新能源产业领跑东北**:依托全球风光资源「黄金带」优势,建成56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基地,2025年初至今发电76亿度,居全省第2位。三一重能、特变电工等头部企业在此布局,形成从风机核心部件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填补辽宁多项技术空白。正在建设的国电投风火储热融合基地项目,将进一步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打造「辽西智谷」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实现绿电就地转化。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通过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工程,玉米亩产突破2400斤,沙化耕地单产较非项目区翻一番。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彰武县五峰镇示范区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节水150立方米以上,化肥用量减少2-3公斤。阜新小米、花生等农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20%,圣大食品等企业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市场。
- **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崛起**:徐工无人清洁车、奥瑞思智能无人机等产品亮相2025辽洽会,展示阜新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复工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年转化低阶煤750万吨,产值超40亿元,推动「煤化工+新能源」耦合发展新模式。
### 三、文化复兴与城市活力再造
阜新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玉龙故乡」「篮球城」等城市IP,激活发展新动能:
- **文旅融合释放潜力**:查海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成为文化名片,瑞应寺、海棠山摩崖造像等历史遗迹吸引游客。2025年第九届篮球节暨四国男篮邀请赛成功举办,带动周边消费增长,「体育+旅游」模式初具规模。
- **人口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以来,阜新吸引外地户籍人口购房1.2万套,人口外流趋势得到遏制。随着产业升级和生态改善,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夜晚灯火璀璨,新华冷饮等老字号店铺人潮涌动,尽显烟火气。
### 四、对比与启示:阜新模式的独特价值
相较于玉门、冷湖等早期资源枯竭城市,阜新转型具有三大优势:
1. **政策支持系统化**:作为首个转型试点,阜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持、产业政策倾斜等持续资源投入,避免了「自生自灭」的困境。
2. **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并重**:通过「以存促增、以用促治」机制,利用矿网、地热等存量资源反哺治理,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3. **社会协同效应显著**:高校、科研机构(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深度参与技术创新,本地企业与央企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格局。
###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阜新仍需应对两大挑战:一是产业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储能、氢能等高端应用;二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需加强职业教育与人才引进政策。展望未来,阜新正以「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为指引,向「东北亚绿能中心」「现代农业硅谷」的目标稳步迈进。
阜新的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并非城市发展的「终点」,而是倒逼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的「起点」。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与多元发展,资源型城市完全能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为全球同类城市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利欧股份抄底回购爆赚257%:1.3...10-19
- 从「城市伤疤」到「绿色地标」:...10-19
- 首台国产eSIM手机发布:OPP...10-19
- 一代官商伍秉鉴与民族英雄林则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