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 上市狂飙:非 AI 原生的 “天选之子” 如何站上风口?
日期:2025-08-04 16:20:53 / 人气:8

2025 年 7 月 31 日,Figma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 $FIG。上市首日,其市值一度飙升至 676 亿美元,因涨幅过快导致交易短暂暂停 —— 这一涨幅创下近 30 年来美国 10 亿美元以上 IPO 的首日最大纪录。
这家成立于 2012 年的老牌设计协作工具,并非 ChatGPT 问世后诞生的 “AI-native” 产品,却成了 AI 概念最坚实的受益者之一,既获机构投资人追捧,也赢得普通用户和个人投资者的高度认同。一个 “前 AI 时代” 的产物,如何踩准 AI 风口,跻身年度最重磅科技 IPO 之列?其路径或许比想象中更值得中国 AI 创业者借鉴。
一、AI 是底层核心,而非仓促补丁
Figma 最引人瞩目的 AI 布局是 2025 年上线的 Figma Make,被业内视为 “最 AI-native 的产品之一”。但它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简单给软件加个 “AI 按钮”,而是将 AI 深度融入工作流,打造 “端到端” 的解决方案。
设计流程本就复杂:业务需求方、产品经理、设计师反复沟通,还涉及工程层面的修改。Figma 通过 AI 弥合设计与代码到最终产出的鸿沟,将多人协作、多次沟通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简化成流畅、自动化的闭环。真正的 “端到端”,核心指标是能否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和交付速度 —— 这一点,Figma 做到了。
对比 Adobe 的 AI 战略,后者以生成式 AI 切入赋能创作者,AI 更像一个工具模块;而 Figma 将 AI 定位为 “智能协调者”,调度整个产品完成交付。对 AI 的理解差异,决定了两家公司的方向分野。
这给创业者的启示是:让 AI 成为产品的底层能力,而非仓促贴上的 “补丁”。市面上太多产品仅上线一个简单 AI 功能就自称 “AI 产品”,但解决真实痛点的核心能力,才是立足根本。
二、找准小痛点,做透就能成
Figma 创办之初就抓住了一个核心痛点:传统设计工具在团队协作、跨平台适配和设计交付中,存在大量繁琐、重复性的沟通劳作。因此,它的定位清晰:支持网页端使用,允许多人实时编辑、评论。
为实现在线协同,Figma 选择 WebGL 云原生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就能在浏览器中实时协作。而其主要竞争对手 Adobe,因长期依赖桌面应用,转向云端协作时步履蹒跚,逐渐被视为 “老产品”。
找准痛点后,Figma 将其做到极致。站稳脚跟后,它借助 AI 能力持续扩张:从设计师工作流,切入前端开发,再推出 FigJam(白板)、DevMode(开发者模式)、Figma Make(代码生成)等产品,覆盖产品生命周期全阶段,从单一工具蜕变为完整协作平台。
AI 时代,用户付费意识已养成。哪怕是小痛点、小工具,只要解决得足够好,就能获得可观收入。反之,若 AI 产品反而增加用户学习成本,既不能帮企业省钱也不能赚钱,那或许从一开始就找错了痛点。AI 的力量,本就是将低效、重复的工作自动化,释放创造力。
三、打破专业壁垒,让人人都能成为 “创造者”
公开数据显示,Figma 月活跃用户达 1300 万,其中仅三分之一是专业设计师,另外三分之二是非专业人士:前端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人员,甚至是普通小白。一个不会写代码、不懂设计风格的人,也能通过 Figma 做出合格的网页。
AI 时代的普遍愿景是:如同苹果手机让拍照大众化,AI 应拓宽创造边界 —— 人人可做 APP、作曲、开发游戏。但难点在于跨越专业鸿沟,让小白用得爽。Figma 的启示在于:产品足够方便好用,小众市场也能变成大众市场。
能否打破行业壁垒,赋能更多人成为 “创造者”,或许是 AI 产品能否突围的关键。
四、社区是无形护城河,更是产品的 “心脏”
Figma 早期就通过直播、论坛、插件大赛等方式,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社区。社区成员创造和分享了数千个插件、模板和小部件,形成强大的生态护城河,甚至成为行业准则 —— 比如 Airbnb 通过 Figma 社区共享品牌设计规范,确保全球设计一致性。
Adobe 曾试图以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最终因反垄断法失败,足见高粘性社区的价值。如今,构建社群已成 AI 产品标配,但运营是繁琐、细致且短期难见收益的工作。
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独特的社群文化,能否有知名企业或 KOL 坐镇,能否持续给用户正反馈,更重要的是能否长期坚持。正如 Figma 招股书所言:“我们的社区不是营销策略,而是产品本身的心脏。”
五、免费增值模式:让用户 “离不开” 再付费
Figma 采用经典的 “免费 — 增值” 模式:个人和小型团队可免费使用核心功能,需求增多后再付费。这种自下而上的驱动策略,让 Figma 在没有大量销售团队的情况下,连续三年增速超 45%,显著高于 SaaS 行业 20%—30% 的均值。其用户既包括 Microsoft、Netflix 等大企业,也有年付费 10 万美元的中小企业。
反观很多 AI 新产品:付费才能使用,一付就是年费;或仅给少量免费额度,导致体验不充分;甚至过程免费,导出结果时才要求付费。这些反人性的做法,暴露了创始人对产品的信心不足。
好产品应有底气:让用户免费体验核心价值,一旦离不开,付费便是水到渠成。
六、留住老客户,比找新客户更重要
Figma 最惊人的指标是 132% 的净收入留存率:每年支付超 1 万美元的客户,第二年支出平均增长 32%。客户不仅不愿失去 Figma,还愿意为更多功能付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 “得流量者得天下”,但 AI 时代是 “得上下文者得天下”。在复杂工作场景中,存量数据最有价值。AI 越懂用户,用户和企业迁移意愿就越低 —— 没人想重新调教 AI。
若一款 AI 产品留不住老用户,问题可能更严重:它让人无法忍受。2026 年,投资机构评估 AI 项目的核心数据,或许会从 ARR、用户数、增长,转向老用户留存。能让客户持续付费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七、巨头的 “包袱”,就是你的机会
Figma 的成功再次证明:面对 Adobe 这样的软件巨头,初创公司仍能通过创新颠覆市场。老牌公司往往背负太多历史包袱,难以自我革命。
历史总是重演:奈飞借互联网浪潮打败 Blockbuster;诺基亚和黑莓因固守功能机,被 iPhone 重新定义手机。对 AI 时代的创业者而言,用 AI 创造全新的、颠覆旧有工作模式的平台或生态,是最大机遇。不要惧怕大公司 —— 当你用激进方式撕开缺口时,可能会发现他们还在内部对齐 OKR。
前不久,两家大厂推出文生图大模型,表现更优的那家,被分析为 “老板没管”。巨头看似稳固的护城河,实则可能百孔千疮。
结语:非 AI 原生的逆袭,靠的是对 “价值” 的坚守
Figma 的狂飙不是偶然。它不是天生的 “AI 宠儿”,却通过将 AI 融入核心、解决真实痛点、赋能大众、构建社区、打磨商业模式、聚焦用户留存、挑战巨头,在 AI 浪潮中站稳脚跟。
对中国 AI 创业者而言,这或许是最珍贵的启示:AI 只是工具,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否用它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 无论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是拓宽创造的边界。当所有产品都在喊 “AI” 时,能沉下心解决问题的那一个,终将成为下一个 “天选之子”。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Manus还活着,还上新了08-04
- 斯内普的救赎:爱与选择的传奇08-04
- 当脱口秀女演员上桌之后:不止于...08-04
- Figma 上市狂飙:非 AI 原生的...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