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银行大收缩,正在悄然发生

日期:2025-08-13 16:30:19 / 人气:5


曾经,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试图在金融科技领域开疆拓土。然而,如今这场热潮逐渐消退,一场银行科技子公司的“大收缩”正悄然上演。

一、科技子公司发展遇冷

成立热潮退去

2013年美国“棱镜门”事件促使中国去“IOE”,同时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传统银行存贷汇业务形成竞争,这两大因素推动下,2010年代四大行及主要股份行、城商行等二十多家银行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2022 - 2024年,行业愈发冷清,每年仅一家规模较小的城农商行或民营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曾经开风气之先的兴业数金、中银金科等还频频传出回归母行的消息。刚开业的浦银金科虽在2021年5月就设立,但4年多未真正运作,如今开业也并非科技子公司复苏的标志,其明确了服务集团子公司、境外分行和母行的任务,未提“对外输出”。

技术输出成伪命题

这些科技子公司原本既承担服务母行/总公司的任务,也有拓展行外业务、实现技术输出获得收入的愿景,但走过十年,技术输出被证明是伪命题。它们主要依靠母行业务生存,独立后难以养活自己,继续独立意义不大。

二、业务困境与财报表现

未能实现盈利目标

从财报数据看,银行科技子公司大多未能实现“挣钱养家”目标,业务以服务母行为主,独立存在价值不大。2024年上半年,中银金科勉励实现0.11亿元净利润,此前也有盈利但近期将部分业务划归总公司;金融壹账通作为唯一上市子公司,成立近十年一直亏损,2017 - 2023年累计亏损73.32亿,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6.69亿,还逐步终止云服务业务并压缩费用,为其私有化作准备;兴业数金定位多次变化,早期计划拓展金融云市场未成功,后围绕兴业银行数字化展开业务;工银科技向40余家同业机构输出产品,但发展状况一般;建信金科累计亏损多年,虽外部拿单不错,但给别的银行做信息化项目制商业模式差,盈利能力难提升;招银云创面临项目制商业模式难以构建强盈利能力的问题,且在与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

市场竞争失利

在金融云市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败走。2024年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52.3亿美元,市场份额前五的阿里、腾讯等非银行系企业总和占比高,银行系子公司未能进入前五。银行系子公司受限于母行体制,在技术创新、响应速度、定价灵活性等方面难以与互联网巨头竞争,且金融云服务需高额基础设施投入,银行系子公司客户规模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同业担心业务数据泄露也影响了业务开展。

三、业务重心转向与困境依旧

转向场景化赋能

败走金融云后,科技子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场景化赋能,从“技术供应商”转向“生态共建者”,关注垂直领域深度服务,如政务端参与智慧政务平台建设,产业端提供供应链金融等解决方案,同业端输出风控系统等产品。但这些业务商业模式差,与银行IT上市公司相比,银行科技子公司人数少、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力弱,难以打造更强盈利模式,且客户需求不持续,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低。

四、人事安排与制度困境

人事安排拧巴

银行科技子公司成立时人事安排存在问题。多数银行采用“增量新设”“存量划转”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方式,导致大部分子公司还是传统体制内公司。其高管和员工薪酬、人员编制与母行挂钩,缺乏股权激励,薪资待遇增长空间有限,且高管多为母行股东委派,任期制导致子公司“中层”成为职业“天花板”,对外部人才吸引力不足。

回归母行大势所趋

当下,回归母行是银行科技子公司大势所趋。但服务母行时,科技子公司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也不佳。与外包机构相比,科技子公司在核心服务定价上缺乏优势,使用起来不如外包机构顺手,且部分科技子公司能力有限,存在内包再转外包的情况,被质疑为二道贩子。可以预见,这些银行科技子公司将进一步大幅撤退。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