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七年的折叠屏 iPhone:为何成了 “最不苹果” 的产品?
日期:2025-07-24 21:15:43 / 人气:18

2019 年,三星 Galaxy Fold 与华为 Mate X 先后亮相,拉开了折叠屏手机时代的序幕。而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 “创新标杆”,苹果却在这一赛道沉默了七年。直到 2025 年,彭博社与分析师郭明錤的爆料才确认: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将于 2026 年底推出,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这款迟到七年的产品,被业内称为 “最不苹果” 的苹果产品,背后藏着苹果在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博弈。
一、打破 “先行者” 基因:从定义时代到追赶潮流
苹果的产品史,几乎是一部 “重新定义品类” 的历史。iPhone 颠覆功能机、Apple Watch 重塑智能穿戴、AirPods 开辟真无线耳机市场 —— 每一款现象级产品都让苹果成为 “先行者” 的代名词。但折叠屏 iPhone 的入场,却彻底打破了这一基因。
在折叠屏领域,三星已迭代数代 Galaxy Z Fold 系列,华为、OPPO、小米等国产品牌也深耕多年,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路径与用户认知。而苹果选择的左右折 book style 设计,是当前主流的折叠形态,从 5.5 英寸展开至 7.8 英寸的屏幕尺寸、9 毫米左右的折叠厚度,均与 2024 下半年的安卓机型(如 OPPO Find N5、华为 Mate X6)水平相当,毫无 “引领感”。正如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所言,它更像是苹果 “为了不掉队” 而推出的产品,而非像过往那样 “重新定义产品形态”。
这种 “追赶者” 姿态与苹果的品牌调性格格不入。过往苹果对新品类的入场,往往伴随着对核心体验的重构:iPhone 用触控交互颠覆物理键盘,AirPods 用无线降噪重新定义耳机形态。但折叠屏 iPhone 在核心形态上并无突破,只是加入了已被验证的 “折叠” 概念,让 “苹果式创新” 的标签黯然失色。
二、硬件依赖与设计妥协:背离 “掌控供应链” 的传统
苹果向来以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著称,从 A 系列芯片到 iOS 系统,核心技术几乎均由自研或深度定制。但折叠屏 iPhone 却在硬件上罕见地依赖竞争对手 —— 采用与三星 Galaxy Z Fold 系列类似的设计,核心组件如可折叠 OLED 屏幕直接来自三星显示器。这种 “技术借力” 在苹果的产品史上极为少见。
更关键的是设计上的妥协。苹果对产品美学有着极致追求,而折叠屏的 “折痕” 问题始终是美学痛点。尽管成熟机型的折痕已不影响使用,但苹果仍将 “无折痕” 作为研发目标,内部代号 V68 的两个方案正印证了这种纠结。然而,从现有技术路径看,“无折痕” 几乎难以实现,最终产品大概率仍会带有折痕,这对 “美学自成一派” 的苹果而言,无疑是一种妥协。
为平衡轻薄与续航,折叠屏 iPhone 还可能 “违背祖宗” 地重新采用 Touch ID。由于折叠形态下 Face ID 难以在内外屏同时布局,侧面指纹识别成为行业常见方案,而这与苹果坚持多年的 Face ID 交互逻辑相悖。从 “取消耳机孔” 到 “移除 Home 键”,苹果向来敢于推动交互革命,如今却为折叠形态退回到指纹解锁,进一步凸显了这款产品的 “非典型性”。
三、AI 手机定位:能否成为破局的 “救命稻草”?
苹果将折叠屏 iPhone 定义为 “真正的 AI 手机,具备多模态和跨 app 的能力”,试图用 AI 赋予新形态价值。郭明錤的爆料暗示,展开后的 7.8 英寸大屏将成为 AI 交互的核心载体 —— 比如让 Siri 在规划旅游行程时,同步显示实时行程与攻略,实现多任务并行。
这一定位试图解决折叠屏 “实用性不足” 的痛点。当前折叠屏手机虽承载着 “一机替代手机、平板” 的愿景,但实际体验与直板机差异有限,导致 2023 年中国市场份额仅 2%,2024 年第三季度显示屏出货量首次同比下降。苹果希望通过 AI 整合,让大屏成为 “多任务 AI 交互中心”,而非单纯的 “屏幕变大”。
但这一尝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AI 能力依赖大模型迭代,而苹果在大模型领域布局相对滞后,若核心 AI 功能体验不及安卓阵营,大屏优势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15000 元左右的售价远超市场预期,这个价格足以购买 iPhone+iPad+Mac 的 “苹果三件套”,消费者为何要为 “折叠 + AI” 的组合买单?
四、市场颓势下的豪赌:苹果能否改写折叠屏命运?
折叠屏 iPhone 的入局时机,正值市场对折叠屏手机的热情降温。2025 年折叠屏智能手机显示屏出货量持续下滑,用户普遍质疑 “折叠屏到底能做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苹果以高价入场,更像是一场豪赌。
过往苹果的成功,在于用创新创造需求 ——iPhone 诞生前,没人觉得手机需要全触屏;AirPods 推出前,无线耳机并非刚需。但折叠屏市场已被教育多年,用户需求天花板清晰可见。苹果若不能用 AI 交互或生态整合打造 “不可替代的场景”,仅靠 “苹果品牌 + 折叠形态”,很难扭转市场颓势。
更重要的是,折叠屏 iPhone 的 “不苹果” 特质,可能削弱用户信任。消费者对苹果的期待是 “重新定义体验”,而非 “跟风推出产品”。若最终产品只是 “大号 iPhone + 轻度平板功能”,即便有苹果生态加持,也难以说服用户为溢价买单。
结语:一场关乎 “苹果基因” 的考验
折叠屏 iPhone 的姗姗来迟,本质上是苹果在 “创新坚守” 与 “市场追赶” 之间的权衡。它打破了苹果 “先行者” 的形象,罕见依赖外部技术,甚至在交互上妥协,种种特质让它成为 “最不苹果” 的产品。
这款产品的成败不仅关乎折叠屏市场的走向,更关乎苹果的创新基因能否延续。若 AI 与大屏的结合能真正创造新体验,它或许能改写折叠屏的命运;但若只是 “为了不掉队” 的跟风之作,苹果可能会在这场迟到七年的竞争中,首次尝到 “追赶者” 的苦涩。毕竟,消费者对苹果的期待,从来都不是 “跟上潮流”,而是 “定义潮流”。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劝君不做孙正义07-29
- 美股收盘:美日贸易协议推动标普...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