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户外不再小众,我们准备好了吗
日期:2025-10-24 15:57:13 / 人气:4

位于河北张家口蔚县的麻田岭,是户外徒步的网红之地。国庆假期,这里游客激增,山区垃圾遍野、触目惊心。经过乡村干部、环卫工人和社会志愿者“手捡背运”式的净山行动,到10月12日才把堆积的垃圾清理完毕。在福建漳州,尚未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南碇岛,也因社交平台“种草”吸引大量违规登岛游客,环保意识不足导致垃圾堆积成“天坑”。类似案例频发,揭示着一个时代变化: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正从小众生活方式,广泛渗入人们的闲暇时光。年轻人周末进山徒步,家庭把“去山野”作为亲子选项,这既意味着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新消费力的涌现,也暴露了从个体到机构再到政府,尚未做好迎接户外热潮的充分准备。
一、热潮背后的隐忧:生态与安全的双重警报
户外大众化的硬币另一面,是负面新闻接踵而至。生态层面,数千人涌入北京郊区北灵山割韭菜,严重破坏草甸生态;国庆假期麻田岭、南碇岛的垃圾危机,让自然环境不堪重负。安全层面,夜爬东灵山看日出成为网红项目,山野救援事件频发;甘孜徒步时20岁游客高反失温昏迷,祁连山区冷龙岭百余名徒步者被困致1人遇难,珠峰东坡嘎玛沟近千名徒步者遭遇暴雪引发下撤危机……这些事件无不提醒:山野里不仅有自由,还有责任——对自我的安全责任,对自然的保护责任。当“走进荒野”成为潮流,我们对户外的认知与准备,却远远滞后于热潮的脚步。
二、个体之责:无痕与安全的底线意识
无数微小个体的行为汇聚成社会的宏观面貌,个体的准备是户外生态健康的基石。首要的是树立“无痕山林”意识,这不仅是把垃圾带出山,更要从源头减少垃圾——比如路餐选择少包装食材而非自热饭;避免扎堆式徒步,让山野承压分散化。“扎堆”是当下突出问题,长城古迹与自然山林的单位时间承载力有限,经不起千军万马同时涌入。
更关键的是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即便参加商业团队,行前也需充分准备:了解线路长度、爬升数据,评估自身经验与体力。社交媒体上的“种草贴”“引流贴”常以唯美图片诱惑,宣称“有腿就行”“小白友好”,实则暗藏风险。小红书一位博主分享的教训极具警示性:她行前不知“七娘山至大雁顶穿越”的具体情况,临时起意前行,遇雨后手机充电口进水、电量耗尽,虽万幸安全下山,但这种盲目随性正是山野安全事故频发的主因。
三、管理之策:从“堵”到“疏”的规范之路
面对户外热潮,“禁止进入非规划景区”的简单封堵并非良策,“野线”本身不是原罪,关键在于引导户外理念成熟与活动规范。这需要政府部门转化观念,在约束与开放间找到平衡。户外文化发达的国家早已给出借鉴:美国国家步道沿途设自助补给站和立柱标识,为徒步者提供保障;瑞士给6.5万公里徒步路径明确分级,供公众按需选择。
国内也有积极尝试:深圳以“三径三线”为核心的远足径体系,将民间徒步热情纳入规范轨道;江西萍乡武功山在景区外开放多条难度不一的徒步路线,通过报备、检查强制装备等方式保障安全,合规“野线”年接待徒步者近15万人次。这些实践证明,规范管理能让户外热情与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实现共赢。
四、结语:在热潮中培育成熟的户外文化
就像进入汽车社会初期,我们需在行车规则与礼仪上慢慢形成共识,户外活动的成熟也需要时间与引导。空谈理念无法让户外文化走向成熟,唯有引领人们朝正确方向行动——个体坚守无痕与安全底线,管理部门构建规范与保障体系,才能让“走进自然”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当每一个走进山野的人都带着敬畏与准备,户外热潮才不会演变为生态与安全的危机,而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契机。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当户外不再小众,我们准备好了吗10-24
- 当代90后自救指南10-24
- 当AI与老人相爱,谁来为“爱”买...10-24
- 大模型中毒记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