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矩阵,正在沦为负资产

日期:2025-08-13 16:25:29 / 人气:5

"对我之前经历比较了解的朋友们大概知道,我曾经也帮忙创建、运营过一段时间母校官方的哔哩哔哩账号,并且至今我也是母校校内各大单位、机构官方媒体的忠实读者,毕竟我还要在里面挑错和捕风捉影呢。
但我今天却要发一个暴论,我认为,高校在各个平台开设的,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矩阵,正在加速沦为负资产。
与新媒体概念相对的,是以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为主的旧媒体。2012年前后,随着4G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快速普及,无数的网站从电脑的网页门户搬到了手机的APP中,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又彼时内容还算丰富的社区,并逐渐变成了社会新闻热点的诞生地和发酵地。
于是,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单一、被动、低效,人们逐渐发现在这些新媒体社区里,反而更能快速地了解新闻热点。随即,传统媒体逐渐式微,而新媒体之风,却开始吹遍神州大地。
从“人人网”到“QQ空间”,从“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一个个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疯狂地在流量的蓝海里跑马圈地。与之并行发展的,是彼时还在小打小闹的自媒体。他们在聊天室、论坛和博客里孕育,在QQ空间的火星文和百度贴吧的楼中楼里萌芽,在140字的微博和能发视频的优酷土豆里成长,一路向着未来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方向进化着。
而与此同时,不甘寂寞和被淘汰的传统媒体人们,也发起了自我革命般的自救。他们把自己的内容,从传统媒体,搬到了互联网上。抛弃了旧的载体,迎来了新生。
这十余年的互联网时代,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说上十天十夜可能也说不完,能见证、参与这一切,是我的荣幸。
但这样的时代,也注定是泥沙俱下的。很多人、很多机构,追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却从来没有好好思考过,为什么做,以及到底要做什么。
这其中,高校的新媒体矩阵,就是代表。
高校新媒体的前身,是校报、校电视台吗?我觉得是,也不是。
因为校报、校电视台,大体都是对内宣传的门户,而高校新媒体,却还承担了对外宣传的职能。所以它们其实还是招生宣传册、招生宣传海报在新时代的平替。
学校们拼了命似的孔雀开屏,无非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校,并选择自己的学校罢了。
然而新媒体的风如今也吹了十几年了,高校新媒体们做得如何呢?我觉得,不怎么样。不是说具体是谁,而是在座的各位,都不怎么样。
这当然有各种主观的因素,但也不能否认一些客观的限制。
可结果就是这样,正如本文的题目所言,我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新媒体账号,正在加速沦为学校的负资产。
那么这些新媒体,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1. 分不清内宣和外宣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新媒体账号最大的问题。
在公共空间里,学校账号到底是做内宣,还是做外宣?
做外宣,那就意味着要让一些不属于这个学校的人,对这个学校产生兴趣,并鼓励自己、子女、亲属、朋友等报考,形成一套闭环。
那如何才能做到?就切忌自说自话!
因为做外宣的逻辑,和做自媒体的逻辑其实是相似的。你必须吸引到一些人,对你的“内容”感兴趣。或许校友、在校生是你的基本盘,但如果只吸引他们,内容的影响力就永远无法破圈,只能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一个小的信息茧房罢了。
如果你是清华北大,那你自说自话尚且有人去跟在屁股后面逐帧分析。可你不是,那么你的自说自话,对路人就毫无吸引力。
再加上没事儿就会发点赢赢赢的东西,更是没人看了。毕竟,你赢又不是我赢,那我看你赢,有什么意思。
所以这不是外宣,这就是借用公共空间进行内宣。
2. 不同自媒体平台,同质化内容严重
其实,在公共空间也不是不能内宣,毕竟现在你再在学校内部专门搞个网站来做内宣,也没人会去看。
所以,在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里,做做内宣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不能把做内宣的内容,直接拿到用来做外宣的平台去,因为这样几乎毫无意义,就还是自说自话罢了。
我在微信看过一遍的东西,为什么跑到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上,还要再看一遍?
3. 不会生产内容,沦为校内新闻的传声筒和拍摄设备的折旧处
而同质化内容的背后,其实是高校新媒体账号,内容创作能力的枯竭和创作水平的低下。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这样一个知识汇集的高地,做内容却没有一个能做过自媒体的。
有关知识的部分,不是拿出“保密”的借口搪塞,什么都不做。就是索性直接搬出一堆枯燥无聊的网课,爱看不看。在两个极端,疯狂摇摆。
围观群众期待的简单的科普、有趣的实验,甚至是精彩的演讲,永远都在摆拍的宣传视频中,难见真容。
但是既然账号开了,又不能不发,怎么办?同步一点内宣的内容,无功无过。播报一些领导的动向,小赢一下,靠校友们发力点点赞,工作就开展完了。
稍微有些追求的,也不过是买上一堆价格极其昂贵的设备,一会儿航拍下大楼,一会儿随拍下校园,千篇一律的剪辑后发上去。
我曾混过一些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圈子,里面的某些高校,不乏所谓几十人的、横跨多地各校区的所谓专业团队。然而输出的内容,也不过就只满足于拍摄手法。完成拍摄任务,拍完再丢到群里找人互相吹捧一番,体现自己的专业,收获满足。实际也不过是躺在学校本身的名气上自嗨罢了。这些对我一个外校的来说,实在提不起半分兴趣点开。
他们可能拍摄的效果不错,但这只是摄影摄像团队,而非内容团队。
4. 太多全面发展的标兵,却缺少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和娱乐明星的活人感一起消失在互联网上的,是大学校园中的青春感。
那种青年人青涩、温馨的笔触和对生活细腻的感悟,永远地消失在了这个时代的互联网中。
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全的标签和一个个的成功故事。
一方面,这是一个突出内卷和存量博弈的时代,已经不再有时间留给谁去岁月静好,所以大家也理所当然地以为大家只想看一些成功故事,并想办法复制这份成功。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无法再付出真心的时代,人们不再能够互相理解。交通、互联网的发达,也没有真正的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反而加剧了冲突和对立。谁敢去付出真心的表达,就等着被猎巫吧!这样久了,愿意真挚表达自己的活人,自然就变少了。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真挚成为被别人攻击的软肋。
所以,取代那些曾经真实的内容的,是一个个更不会出错的,安全的内容。
5. 内容没有想象中的安全,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暴雷
然而或许是墨菲定律在作祟,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因为自己生产不了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却又要打肿脸充胖子,能做的就只能是搬运和重复。那么,一旦搬运到了些奇怪的东西,却又不自知,难免就会沦为笑话。
客观地说,这么多平台,这么多内容,如果都去让老师来审查,老师能累死。
但是老师不审查,总难免出些幺蛾子。
况且,老师也都是日子人,很难能去高强度互联网冲浪,有没有时刻绷紧那根弦儿,还未可知呢。
那么一旦出现什么始料未及的节奏,曾经或许不经意或许夹带私货的内容,就都会被翻出来,成为一把把发泄情绪的快刀。
6. 舆情到来时,沦为活靶子
而汹涌的舆情如潮水般扑来时,作为新媒体账号,却什么都不能做。
照常的更新,那就是对舆论不闻不问的傲慢。
删回复、拉黑,那更是罪大恶极的挑衅。
第一时间表态?你在期待什么,这种账号,哪有那个本事和权力?
装死装傻,那等待它的就是网友坚持不懈的问候。
所以这个时候,新媒体账号,反而是沦为了被攻击的活靶子。
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衰落而衰落,却不懂得放弃
然而新媒体平台,新就新在变化快。
曾经的大平台,如今都不知道倒下了多少。
还记得当年曾是QQ空间的天下,官方QQ空间一度是信息发布的核心。后来人人网异军突起,又成了在校生聚集的乐园。又后来,微博、微信、B站、抖音、小红书,城头变幻大王旗,轮番登场。
曾经的新媒体,也在这一轮轮的洗牌中,变成了旧媒体。
然而和纸媒时代能果断自我革命还不同,新媒体的自我革命,却缓慢而低效。
因为有些平台只是凉了,还没完全死。
反正也是同步其他平台的内容,或者只是搬运和维持,根本不需要什么人力。
那么维持住,每年就仍然可以靠着之前多年或是积累或是买来的粉丝数,在核算绩效时给自己添上一笔。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些平台里,看到一些动辄几十万粉丝的账号,发的内容,评论基本为0,点赞难到两位数,可是却还在不停地输出着没人在意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为了规模上好看罢了。
所以,你说,这样一些分不清创建账号的目的的,不同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没有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的,只会讲述高大全故事、同步校内新闻和用拍摄手法炫技的新媒体账号,一到关键时刻总会有引爆舆情的风险不说,并且还必然要沦为被攻击的活靶子。
这样的账号,却还不放弃,不是负资产,又是什么呢?
"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