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拉松会增加癌症风险吗?客观解读研究与现实

日期:2025-09-13 20:13:16 / 人气:5


近期,“跑马拉松等大负荷运动可能导致肠癌风险增加” 的研究引发广泛焦虑,不少人开始质疑 “运动越多越健康” 的常识。但仔细拆解研究细节与现实数据会发现,这种担忧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言之过早”—— 该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且普通人的运动量远未达到 “过度” 范畴,马拉松真正需要警惕的健康风险,也并非癌症。

一、引发焦虑的研究:局限性显著,结论不能 “泛化”

引发讨论的研究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 Inova Schar 肿瘤中心,其核心发现是 “100 名经常跑马拉松的志愿者中,39 人查出结肠息肉,15 人为癌变风险较高的进展期腺瘤”,这一比例(进展期腺瘤 15%)远高于普通人群(40-49 岁健康人群 1.2%,45-50 岁 4.5%-6%)。但仅凭这一研究就得出 “跑马拉松增加癌症风险” 的结论,存在三大关键缺陷:

1. 研究样本 “小且特殊”,不具备普适性

  • 样本量极少:仅 100 名志愿者,且均来自单一肿瘤中心,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统计学上,小样本研究易受偶然因素影响(如恰好招募到多名有息肉遗传倾向的跑者),结果难以推广到所有马拉松爱好者。
  • 运动强度 “极端”:志愿者招募标准极为严格 —— 至少跑过 2 次 50 公里以上超级马拉松,或 5 次常规马拉松,其中 15 名查出进展期腺瘤的志愿者中,多数人跑过超 15 次超级马拉松。这种 “职业级” 运动量在普通跑者中凤毛麟角,与大众 “偶尔跑一次马拉松” 或 “日常训练” 的场景完全不同,不能等同于 “跑马拉松就有风险”。

2. 缺乏对照组,结论存疑

该研究没有设置 “非马拉松跑者的同龄健康人群” 作为对照组,仅与 “过往大规模研究的历史数据” 对比。但 “历史对照” 存在诸多变量差异:比如过往研究的筛查标准、人群生活习惯(如饮食、作息)、遗传背景等,都与当前马拉松志愿者不同,简单对比无法排除 “息肉风险是否由运动单独导致”。例如,这些跑者是否因 “过度运动” 导致免疫力短期波动?是否有家族息肉病史?研究并未给出答案。

3. 研究尚未正式发表,结论需谨慎看待

该研究仅在 2025 年 5 月的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上以 “摘要形式” 公开,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并正式发表。学术领域中,“摘要” 仅代表初步研究方向,不具备最终结论的可信度,后续可能因数据补充、方法修正而改变结论。

二、普通人无需焦虑:你的运动量远未到 “过度” 范畴

即便不考虑研究局限性,从 “大众实际运动量” 来看,“担心马拉松增加癌症风险” 也属于 “杞人忧天”—— 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强度和频率,连 “健康推荐标准” 都未达到,更谈不上 “过度”。

1. 全球多数人运动不足,而非过量

  • 中国数据:2024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人均每天运动健身时间仅 35 分钟,换算成每周约 3.9 小时,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约 2.5 小时)标准。
  • 美国数据:美国劳动部统计,15 岁以上美国人平均每天休闲运动时间仅 0.31 小时(约 19 分钟),75% 的人无法达到 “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的基本要求。
对这些 “运动不足” 的人群而言,首要问题是 “动起来”,而非 “担心运动太多”。正如美国心脏协会指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运动的健康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最大的风险是不运动。”

2. 运动与健康的 “剂量关系”:超过 1 小时 / 天的剧烈运动,收益不再增加

研究表明,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存在 “天花板”:每天 15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即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当运动量增加到每天 1 小时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快速跑)时,健康收益达到峰值;再增加运动量(如每天跑 2 小时以上,或频繁跑马拉松),健康收益不会继续提升,但潜在风险(如运动损伤)会增加。
这意味着,马拉松等超长时间运动的核心价值,更多是 “个人兴趣与挑战”,而非 “健康收益最大化”。但 “收益不增加” 不等于 “有癌症风险”,更不代表普通人需要规避。

三、马拉松真正的健康风险:心血管与肾脏短期负担,而非癌症

对少数能达到 “极端运动量” 的跑者而言,马拉松的健康风险集中在 “短期生理负担”,而非长期癌症风险,且多数风险可通过科学准备规避:

1. 心血管短期影响:多数可恢复

超强度耐力运动(如马拉松、超级马拉松)后,部分跑者可能出现心肌酶升高、心律失常等短期心血管反应,但研究显示,这些反应通常在 1 周内恢复正常,对无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而言,不会造成长期损害。
需要警惕的是 “有潜在心血管问题的人群”:例如未察觉的冠心病患者,可能在高强度运动中诱发心绞痛或心梗。因此,专业建议是 “40 岁以上跑者,尤其是首次参加马拉松前,应进行全面体检,排查心血管隐患”。

2. 急性肾损伤:短期可逆,可预防

研究发现,34%-85% 的超级马拉松选手会出现急性肾损伤,主要原因是 “长时间运动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部分跑者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加重肾脏负担。但这种损伤多为 “轻度、可逆”,48 小时内即可恢复,不会发展为慢性肾病。
预防方法简单有效:运动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喝运动饮料),避免使用布洛芬,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对肾脏刺激较小的止痛药。

3. 皮肤癌风险:防晒可规避

马拉松跑者长期在户外暴晒,紫外线暴露量增加,皮肤癌风险略高于普通人。但这一风险可通过 “物理防晒(戴帽子、穿长袖运动服)+ 涂抹防晒霜” 完全规避,与 “运动本身” 无关,更不是 “马拉松专属风险”。

四、结论:想跑就跑,无需因 “癌症风险” 却步

综合研究局限性、大众运动量现状与实际健康风险,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
  1. 普通跑者无需担心癌症风险:当前 “马拉松增加肠癌风险” 的研究样本特殊、方法有缺陷,结论不能推广到普通跑者;且多数人的运动量远未达到 “极端” 水平,不存在 “过度运动” 的前提。
  1. 马拉松的健康风险可控: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短期负担、急性肾损伤和紫外线伤害,这些风险可通过 “赛前体检、科学补水、做好防晒” 有效规避。
  1. 运动的核心是 “适度”,而非 “恐惧”: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运动” 的健康风险(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远大于 “运动过量” 的风险。如果体力允许、时间充裕,且经过系统训练,跑马拉松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应享受其带来的成就感,而非被 “未经证实的癌症风险” 困扰。
正如一位资深跑者所说:“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比谁更健康’,而在于‘挑战自我’。只要科学准备,它就是一项安全的运动,没必要因一篇新闻就放弃热爱。”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