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35岁中年人的青旅,正在被00后遗忘

日期:2025-10-31 09:25:15 / 人气:5



青旅体验不佳,年轻人选择离开

早晨8点,读研的刘晨为节省音乐剧门票预算,选择入住上海剧场附近的青旅六人间。洗漱时她不小心碰倒洗面奶,瓶子震荡出的回声在狭小卫生间格外刺耳,随后还听到床铺传来嫌弃的“啧”声。尽管预算有限,她还是因难以忍受青旅环境,多花100元搬去了连锁快捷酒店。

青旅以“廉价”为最大竞争力,吸引着囊中羞涩的年轻旅客。如北京某连锁青旅品牌故宫店一晚仅需86元,而200米外低价旅馆房费近500元/晚。然而,青旅便于交流的优点如今却成了短板。在如今“i人”众多的时代,很多年轻人不愿与人共享公共空间、让渡部分私密性,青旅接连倒闭也反映出这一代年轻人对它的青睐度降低。

青旅“年龄歧视”引争议,中年人曾是主力

青旅近期因“不接待35岁以上人群”“禁止40岁以上男性、30岁以上女性入住”引发热议。店家称35岁以上爬上下铺有安全隐患,且与主要客群存在年龄差和生活习惯不同,不好管理。但这种做法毫无依据,违背了青年旅舍创立的初衷。

1912年,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舍在德国诞生,旨在为青年人提供高性价比住宿,鼓励他们认识世界、促进文化交流。《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宪章》明确表示青旅面向所有认为自己有年轻的心的人士,不应有年龄歧视。1998年,青年旅舍概念引入中国,迎来“黄金三十年”,截至2017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加盟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的青旅接近300家。

39岁的梁月回忆,十几年前青旅是她旅行时的首选,在那里她结识了各国朋友,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信息,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今,梁月虽已不再囊中羞涩,但仍会和丈夫重温青旅时光,追忆青春。店家拒绝35岁以上人群的做法,忽略了中年人曾是青旅最深刻的体验者、受益者和理念认同者。

年轻人需求转变,青旅优势不再

如今,年轻人更倾向于“特种兵旅行”,这既与预算有关,也与时间紧张相关。刘晨的表妹假期要查寝并书面汇报,她只能压缩行程;刘晨自己也是在秋招和毕业设计的紧张间隙挤出时间来上海看剧,她无法想象在青旅和陌生人熬夜聊天后,第二天还有精力完成行程。

此外,青旅几乎无服务,一切需自助,白天行程紧凑后,回到青旅还要小心翼翼洗漱,或被吵醒,令人难以忍受。而且,随着住宿类型日益丰富,商业化运营更充分的酒店和民宿价格因规模化经营及OTA平台补贴不断下探,在部分城市,装修稍好的青旅价格已与当地经济型快捷酒店相当。广州一家青旅店员表示,旅游住客通常早出晚归,青旅公共区域的长租客更多。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青旅的分享和推荐也逐渐减少,经济拮据的大学生“穷游”特种兵更多选择OTA平台的酒店补贴或二手平台的房券。YHA China官网显示,中国(含香港)的认证青年旅舍数量相比2017年缩水近三分之二,部分青旅变成了长租客的栖息地,超过一半住客入住时间大于两周,他们多为处于人生过渡阶段或失业人群,为节省开支选择青旅。

社恐00后,对青旅说“不”

在00后刘晨眼中,青旅并非梁月回忆中的乌托邦。她入住的青旅公共区域很安静,大家多是玩手机、用电脑,交流时也会自觉压低声音。她的朋友们认为住青旅不靠谱,担心财物和人身安全。刘晨性格内向,是i人,不擅长社交,难以感受青旅魅力。而且她行程紧凑,每天回到住处已疲惫不堪,没有精力聊天交朋友。

青旅区别于酒店的显著特点是私人空间小、公共空间大、自助多、服务少,其原本应促进交往,构建社会关系、创造身份认同、重构地方文化意义。上一世代,青旅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年轻人在此畅聊,分享人生选择,流浪被视为浪漫。但如今,青年人的出路变窄,家长、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追求稳定的要求高涨,“出门看世界”的理念吸引力下降。互联网让世界扁平化,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快速赋魅又祛魅,他们认为互联网上也有类似的旅行经验和故事。

同时,青旅重交流的文化属性也带来了人际关系处理的困扰。刘晨对青旅可能发生的交往保持警惕,不愿为此“浪费时间和心力”。青旅小私域的物理属性和重交流的文化属性,使得在这里建立关系可能会有矛盾摩擦和拉帮结派,新一代年轻人更关注自我利益,回避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际关系,青旅的公共性正成为他们“杀死”青旅的理由。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