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企业家 IP 退潮:情绪泡沫破裂后的商业本质回归

日期:2025-07-29 11:21:23 / 人气:5


2025 年的商业舞台上,曾经光芒万丈的企业家 IP 集体褪色:于东来退网、雷军沉默、俞敏洪哑火、董明珠坦言 “今后要少说话”…… 这场 “造神运动” 的落幕,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企业家 IP 从来不是稳固的商业策略,而是公众情绪潮汐的产物。当情绪通胀转向通缩,那些被过度消费的人设、故事与情怀,终究难逃 “资产变负债” 的命运。这场退潮不仅是个体的沉寂,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 商业世界正在告别情绪依赖,重新拥抱本质逻辑。
情绪通胀:企业家 IP 作为信任平替的诞生
过去十年的 “情绪通胀” 周期,催生了企业家 IP 的黄金时代。在产品差异收窄、价格战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硬指标的比拼逐渐让位于 “情绪价值” 的争夺。算法的推波助澜让情绪成为最易放大的变量,而结构性信任机制的缺失,则迫使公众将信任锚点转移到 “看得见的人” 身上。企业家 IP 由此成为社会功能的 “平替品”:当产品说服力不足时,企业家的人格背书成为替代;当企业透明度欠缺时,企业家的公开表达成为补充;当商业逻辑复杂难懂时,一个 “动人故事” 就能取代理性分析。
这种替代关系构建在脆弱的情绪基础上。公众并非理性判断企业家的可靠性,而是选择 “愿意相信的对象”—— 有人在 “为梦想窒息” 的呐喊中投射奋斗渴望,有人在 “真还传” 的叙事里寻找诚信慰藉,有人在 “铁娘子” 的强硬中寄托对确定性的追求。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提出的 “情绪感染” 现象在此显现:群体狂热中,个体理智让位于集体情绪,每一次 “泪目”“破防” 的刷屏,本质上是公众在主动寻找情感满足的对象。企业家 IP 的崛起,与其说是个人魅力的胜利,不如说是时代情绪的共谋 —— 当社会需要信任符号时,他们恰好站在了情绪风口。
流量逻辑进一步加速了 IP 的异化。算法偏好极端表达,媒体追逐戏剧冲突,导致 “越出格越传播,越传播越盲信” 的恶性循环。企业家们被迫在公众视野中不断强化标签:有的固化 “理想主义者” 人设,有的维持 “怼天怼地” 形象,有的打造 “亲民网红” persona。这些标签起初是流量利器,最终却成为自我束缚的枷锁 —— 就像契诃夫笔下 “装在套子里的人”,企业家 IP 在公众期待、算法预判和舆论压力的层层包裹中,逐渐失去了真实表达的能力。
IP 悖论:从信任符号到情绪负债
企业家 IP 的致命悖论在于:它以 “真实” 为起点,却以 “表演” 为终点。当 IP 成为商业策略,企业家的言行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必须符合公众期待的脚本。董明珠的 “铁娘子” 形象在高增长时代是旗帜,在情绪转向后却成负担;俞敏洪的 “知识带货” 初心在流量加持下变为争议焦点;周鸿祎的 “耿直人设” 从吸粉利器沦为招黑根源。这些案例印证了 IP 的异化规律:起初让你走红的特质,终将因过度表演而反噬自身。
这种异化源于 IP 构建的荒谬预设 —— 企业家能长期控制社会情绪并从中牟利。但情绪本质上是不可控的能量,它能被点燃却无法预测走向。经济上行期,企业家是财富偶像,情绪是仰望的正能量;经济下行期,同样的表达可能被解读为傲慢与虚伪,情绪瞬间转为俯视的负能量。董明珠从 “永不言败” 到 “少说话” 的转变,折射出情绪风向的骤变:当公众对 “成功叙事” 产生疲劳,曾经的励志符号就会沦为嘲讽对象;当 “为国货崛起” 的口号遭遇现实拷问,情绪通胀时代的资产就会变成情绪通缩时代的负债。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 “人格背书” 与 “商业本质” 的错配。企业家 IP 将企业的信用风险高度绑定在个人形象上,却忽视了商业的核心逻辑 —— 产品、效率、组织与交付。当 IP 光环盖过企业实力,就会出现 “人设崩塌即品牌危机” 的连锁反应。哪吒汽车张勇的消失、宗庆后去世后的争议,都揭示同一个真相:建立在情绪上的信任,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情绪潮汐退去时,只剩裸露的根基。公众终于意识到: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无法替代产品质量,动人故事不能弥补服务缺陷,人格标签更不能掩盖商业逻辑的漏洞。
IP 的维护成本随着情绪波动急剧上升。在情绪通胀期,企业家的只言片语都能引发共鸣;在情绪通缩期,同样的表达却可能被逐字拆解、恶意揣测。这种 “高维护低回报” 的困境,让企业家们纷纷选择退场:雷军从频繁发声转为沉默,于东来主动退网,董明珠坦言 “今后要少说话”。他们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回归 —— 与其在情绪漩涡中疲于奔命,不如退回商业本质,将精力放在产品与服务上。
退潮之后:商业回归本质的必然逻辑
2025 年企业家 IP 的集体退潮,标志着商业逻辑的重新校准。当情绪泡沫破裂,公众终于看清:商业的底色从来不是人设与故事,而是结构、组织、产品与效率。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靠的不是企业家的曝光度,而是扎实的供应链能力、持续的创新投入和稳定的交付体系。钟睒睒 “最看不起当网红的企业家” 的言论,在此时显现出前瞻性 —— 真正的商业竞争力,永远建立在不可替代的硬实力上,而非转瞬即逝的情绪价值。
这种回归要求重构商业信任的基础。企业家 IP 的退潮,恰恰为结构性信任机制的重建提供了契机:企业需要以透明化运营替代个人背书,以产品数据替代情绪叙事,以长期价值替代短期流量。就像胖东来不依赖创始人 IP 却赢得信任,华为的低调并未削弱品牌力,真正的商业信任应该源于 “事” 而非 “人”—— 源于稳定的质量标准、清晰的商业逻辑和持续的用户价值创造。
对企业家而言,退场或许是最好的入场。张一鸣的 “隐身”、马云的 “游学”、雷军的 “沉默”,这些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回归商业本质的理性决策。他们用行动证明:企业家的价值不在于镜头前的曝光,而在于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商业的成功不在于情绪的操控,而在于对规律的尊重。当 IP 的喧嚣散去,留下的将是那些专注于 “做正确的事” 而非 “说正确的话” 的企业家 —— 他们不需要人设包装,因为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
2025 年企业家 IP 的破产,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标志着中国商业舆论场从 “情绪驱动” 向 “价值驱动” 的转折,从 “个人崇拜” 向 “系统信任” 的进化。当情绪的潮汐退去,我们终将明白: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造神运动,而是踏踏实实地创造价值;企业家的使命不是成为公众情绪的祭品,而是做企业持续成长的掌舵人。在情绪的泡沫破灭后,留下的坚实土地,才是商业真正的生长空间。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