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火箭着急上天,但钱的问题还没解决

日期:2025-11-03 09:18:43 / 人气:5



近期,国内民营火箭公司迎来了一波上市与融资的热潮,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民营火箭公司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困境。

上市与融资热潮

上市潮起

国内商业火箭领域至少已有六家头部企业踏上IPO之路。10月17日,天兵科技在江苏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五天后,星河动力在北京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此外,蓝箭航天已于7月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中科宇航8月启动上市辅导,星际荣耀更是在2020年便开启了IPO辅导。这得益于6月证监会发布的政策,支持包括商业航天在内的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融资热潮

民营火箭公司近期加快融资步伐。上个月,星河动力宣布完成24亿元D轮融资,是截至9月30日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金额最高的单笔融资。今年年初至8月中旬,商业航天领域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融资金额超52亿元,其中火箭制造领域近期融资消息密集。仅最近一个月,民营火箭头部企业融资金额就超过57亿。

融资结构变化

融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地方性国资背景的机构为主导,其他市场化资本正在退出。如蓝箭航天第二大机构股东碧桂园创投清仓离场,接盘方青岛海发创投背后是青岛国资委;天兵科技近25亿元的Pre - D轮和D轮新增融资,投资方多为地方国资背景机构。这表明商业航天成为各地争抢高端制造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新角力点,头部企业能获得更多资金及政策支持,但也有一些民营火箭公司逐渐“隐身”或“消失”。

盈利能力不足与融资依赖

融资难的过往

我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5年,政策松动后大批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成立,但前期融资不顺。在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刚起步的5年间,资本投入力度远不及共享单车、人工智能等风口领域,很多投资机构持观望态度,公司获得大额融资困难。2019年碧桂园创投领投蓝箭航天5亿元,当时创下中国民营航天领域融资纪录,而同期共享单车ofo仅D轮融资就高达4.5亿美元。

盈利能力现状

商业航天产业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主,商业化运作不成熟,盈利能力普遍不足。从Wind数据库中“商业航天”概念板块上市公司2023年财务数据看,大部分上市民营商业航天企业ROE和ROA偏低,部分企业两项指标小于0。

盈利前景挑战

民营火箭公司商业路径是通过发射服务获订单、优化迭代、提升成功率,单次发射成本越低盈利越高,但每一步都需艰难技术跨越。以星河动力为例,虽发射成绩亮眼,但主要产品固体火箭盈利空间和发展空间“先天不足”,且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仍处于追赶阶段,这决定了民营火箭公司依赖外部支持,包括资金、大订单及更多机会。

首飞竞争与风险挑战

首飞竞争

今年商业航天领域活跃,头部企业争相上市、融资,主要源于首飞的迫切性。上半年垣信卫星采购火箭发射服务招标失败后调整方案,允许“投标产品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首飞即可”,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三家公司入围。谁能先成功首飞,谁就能占据制高点,证明有能力满足主流市场需求。

风险挑战

民营火箭公司依赖外部融资,高昂试错成本加大资金压力。发射费用占建设卫星星座成本比例高,发射失败代价高昂。如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飞行试验任务失败,失败率达33%。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在可回收技术上起步晚,达成共识仅两三年,要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难度大,且缺少像马斯克那样的财力和对失败高容忍度的环境。

我国民营火箭公司虽迎来上市与融资机遇,但资金问题仍是关键挑战,盈利能力不足、依赖外部融资、首飞竞争压力和试错成本高昂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共同作用下,或将在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迎来加速发展阶段。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