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制造业回流梦碎":关税壁垒下的经济困局
日期:2025-07-29 11:21:48 / 人气:6

一、政策推行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高调推出"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通过贸易壁垒强行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内阁会议上乐观预测,2025年全年关税收入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一政策的效果却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
在钢铁行业,克利夫兰 - 克利夫斯公司成为"受益者",二季度钢材出货量涨了7.5%,收入提升6.5%。首席执行官Lourenco Goncalves表示,公司在产品定价方面取得显著改善,特朗普的关税在支持美国钢铁行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分析师指出,关税保护使本土企业获得约15个百分点的成本优势。但与此同时,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生产成本激增,供应链重构在纺织业等领域却碰了一鼻子灰。
二、"高价低质"的尴尬现实
美国警察以原来四倍的价格购买本土生产的劣质制服,成为"制造业回流"政策失败的典型案例。一位波士顿警察吐槽,原来质量不错的中国、越南产制服被美国本土生产的替代品取代后,不仅数量减少,还到处开线,"相当于花了四倍的钱,买到了劣质产品"。
医药行业同样面临困境。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药企巨头们陷入艰难抉择。诺华等公司公开表达担忧,强调制造业回迁需要三四年时间,无法一蹴而就。生物制药巨头Biogen虽宣布追加20亿美元投资北卡罗来纳州工厂,但美国本土药原料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90%的稀土原料和60%的化学中间体仍需从中国进口。
新能源领域,特斯拉在得州的超级工厂深陷泥潭。劳动力短缺叠加基础设施老化,产能只有上海工厂的三分之一。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度指数仅为中国的42%,其中正极材料、隔膜等核心环节对外依存度超75%。特斯拉CEO马斯克坦言:"在美国建厂的复杂度相当于在中国建厂的3倍。"
三、"缺人缺链"的死局难破
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运动"面临着"全方位缺阵"的尴尬局面。美国制造业平均小时工资是新兴市场的6 - 8倍,即便拿出较高的薪资,也未必能招到合适的人。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美制造业岗位空缺近50万个。去年美国制造业协会和德勤对2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公司坦言"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已成头号业务难题。
富士康在美国建厂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为了填满岗位,富士康开出诱人薪水,但招工难题依然难解。在威斯康星州富士康工厂附近开招聘公司的奥尔森表示:"我们这片市场根本招不到足够的熟练工。"富士康尝试与大学、技术学校合作"从校园直招",盘算雇佣退役军人填补缺口,甚至考虑从中国派员工跨洋支援,但招工难题仍未彻底解决。
比"缺人"更棘手的是"缺链"。美国制造业外流几十年,工业级供应链(尤其是电子元件领域)早已"空心化"严重。工厂建起来了,机器摆好了,却发现上游零件断供、下游配套跟不上。"有岗无人、有厂无链"的困境,成为制造业回流路上最硌脚的石头。以iPhone生产为例,屏幕、外壳、电子元件等核心部件主要依赖亚洲工厂。即便美国加征关税试图倒逼回流,企业算完账后发现:从亚洲采购照样比在美国重建供应链更便宜、更高效,关税成本反倒成了"小头"。
四、政策背后的经济困局
特朗普推动的"制造业回流运动",终究卡在了"没人干活、没链支撑"的现实泥潭里。这一政策在财政账本上或许记下了漂亮的关税数字,却在实体经济中留下了成本飙升、质量崩盘和人才断档的烂摊子。
从经济角度看,关税政策虽然短期内保护了部分国内产业,但也导致下游行业生产成本激增,供应链断裂。企业为了应对成本压力,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这种"高价低质"的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就业角度看,尽管政府希望通过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缺人缺链"的现实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产业链不完整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这场轰轰烈烈的"工厂回迁运动",最终恐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秀"。它不仅未能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反而加剧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劝君不做孙正义07-29
- 美股收盘:美日贸易协议推动标普...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