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基金的 “星光黯淡”:从高光开局到 “错付” 赵诣的困局
日期:2025-07-24 21:17:23 / 人气:22

曾凭借明星阵容与爆款产品风光无限的泉果基金,如今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旗下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近三年亏损近两成,明星基金经理赵诣未能再现昔日辉煌;固收产品泉果泰岩仓促清盘,多只新基金发行遇冷,从首日吸金 85 亿元到发起式基金勉强成立,泉果基金的势能衰减轨迹清晰可见。这场被外界称为 “错付” 赵诣的发展困局,不仅折射出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的风险,更暴露了个人系公募在业绩持续性与战略布局上的深层挑战。
一、从爆款神话到规模缩水:泉果基金的势能衰减之路
2022 年的泉果基金堪称公募行业的 “天之骄子”。由东方红资管前董事长王国斌与前总经理任莉联手创立,叠加 “公转私” 浪潮中加盟的明星基金经理赵诣,这家个人系公募从诞生起就自带光环。当年 10 月,赵诣管理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在招行等渠道力推下,首日募集 85 亿元,最终规模逼近百亿,创造了熊市中的发行奇迹。彼时市场普遍认为,凭借王国斌搭建的投研体系、任莉擅长的渠道运作,再加上赵诣的业绩号召力,泉果基金有望复制东方红资管的成功路径。
然而,光环之下暗藏隐忧。泉果旭源成立后的业绩表现未能匹配市场期待,2023 年收益率亏损 26%,最大回撤达 46.93%,截至 2025 年 7 月 21 日,近三年亏损近两成,较基准的超额回报为 - 33.5%。核心产品的业绩乏力直接影响了后续发行节奏:2023 年刚登峰首只产品募资 20 亿元,不及泉果旭源的四分之一;同年钱思佳产品规模降至 7 亿元;到 2024 年孙伟发行产品时,已不得不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规模仅 0.62 亿元。固收领域的尝试同样遇挫,泉果泰岩成立一年即清盘,泉果泰然规模从 40 亿元缩水至 0.8 亿元,被迫更换基金经理。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泉果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163.96 亿元,排名行业第 108 位。这一规模背后,三年持有期产品的 “锁定期效应” 功不可没 —— 赵诣、刚登峰、钱思佳管理的产品均未到赎回期,暂时掩盖了潜在的规模压力。但随着泉果旭源于 2025 年 10 月迎来首批开放赎回,近 20% 的亏损幅度可能引发赎回潮,届时泉果基金将面临真正的规模考验。
二、赵诣的 “冠军魔咒”:时代 β 褪去后的业绩困境
泉果基金的发展瓶颈,与核心基金经理赵诣的业绩滑坡高度绑定。这位曾在 2020 年以 162% 收益率斩获全市场冠军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加盟泉果后未能延续神话,其管理的泉果旭源成为 “错付” 争议的焦点。回溯赵诣的投资轨迹,不难发现其业绩起伏与新能源行业周期深度绑定,当时代红利褪去,个人投资能力的短板便暴露无遗。
2020-2021 年的新能源牛市中,赵诣通过重仓动力电池、光伏上下游大盘股一战成名,管理规模峰值达 400 亿元。彼时市场将业绩归功于其选股能力,却忽视了新能源行业 β 的核心驱动作用。加盟泉果后,赵诣依然延续了对新能源的重度依赖,但行业基本面已发生根本变化:产能过剩、价格战加剧、需求增速放缓,新能源板块从 “香饽饽” 沦为调整重灾区。在此背景下,泉果旭源未能及时调整持仓结构,与新能源板块 “一损俱损”,2023 年亏损 26%,大幅跑输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赵诣的投资风格缺乏适应性调整。在农银汇理时期,其依靠 “集中持仓、高换手率” 把握行业趋势,但这种风格在市场风格切换时风险较高。来到泉果后,面对三年持有期的产品设计,赵诣未能平衡长期布局与短期波动,在新能源赛道持续调整过程中,既未通过行业分散控制回撤,也未挖掘出新的业绩增长点。2024 年以来,尽管产品收益率回升至 1.89%,但仍落后于 9.75% 的偏股基金指数涨幅,同类排名仅在前 60%,与 “明星基金经理” 的定位相去甚远。
三、深层困局:明星依赖、产品策略与行业周期的三重挑战
泉果基金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个人系公募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其背后折射出三重结构性挑战。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首当其冲,泉果基金成立之初过度押注赵诣的过往业绩,未能建立多元化的投研梯队。当赵诣业绩不及预期时,后续加盟的刚登峰、钱思佳、孙伟等基金经理均未能扛起业绩大旗,导致公司整体势能衰减。这种 “单核心” 模式与东方红资管时期的 “平台化” 优势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个人系公募在投研体系建设上的短板。
产品策略的适配性问题同样突出。王国斌推崇的 “长钱” 理念本无可厚非,但三年持有期的产品设计需要强大的业绩支撑。当核心产品出现大幅亏损,持有期反而成为投资者的 “枷锁”,加剧了市场负面情绪。数据显示,泉果基金后续产品不得不放弃三年持有期,改用发起式基金形式,反映出市场对其产品策略的信心不足。此外,固收产品的仓促布局与快速清盘,表明公司在战略扩张中缺乏充分准备,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升。
行业周期的无情洗礼则是更深层的原因。赵诣的业绩起伏印证了 “时代 β 成就个人 α” 的公募行业规律,当新能源等赛道从成长转向成熟,依赖单一行业的基金经理必然面临业绩考验。泉果基金未能及时预判行业周期变化,也未能帮助基金经理完成投资风格转型,最终在行业调整中陷入被动。这一教训表明,个人系公募若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超越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体依赖,建立基于产业研究的投研平台,才能穿越行业周期波动。
结语:破局之路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投研生态
泉果基金的 “错付” 困境,为个人系公募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公募行业从 “明星驱动” 转向 “平台驱动” 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难以支撑长期发展。对于泉果基金而言,当务之急是摆脱对赵诣的过度依赖,加快投研体系建设,培养多元化的投资能力;同时优化产品策略,平衡持有期设计与业绩灵活性,建立投资者信任。
更重要的是,泉果基金需要重新审视 “明星基金经理” 的价值逻辑。在行业周期快速切换的当下,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对产业趋势的前瞻判断、对基金经理的赋能支持,以及对风险的整体把控上。只有构建起可持续的投研生态,才能避免 “错付” 的遗憾,在公募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困局也提醒我们:警惕短期业绩神话,关注基金公司的平台实力与长期逻辑,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做出理性选择。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劝君不做孙正义07-29
- 美股收盘:美日贸易协议推动标普...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
- 一文看懂:海南 “封关” 对普通...07-29